近年来,东坡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法学会实战化建设部署要求,不断探索法学会实战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运行机制,在充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基础上,聚焦群众信访、矛盾纠纷化解等重点问题,探索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法律服务平台,推行专业律师、智能法律机器人、“五老”会员入驻区群众工作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中心,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融合联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释法明理,切实推动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三级平台为载体,推动法律服务落地落实
针对信访难题、社会治理难点,将法学会工作嵌入群众工作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搭建三级法律服务平台,推动法律服务落地落实。
(一)依托区群众工作中心,推行智能法律机器人、专业律师、“五老”会员入驻,切实解决群众信访重点问题。一是设置智能法律机器人,着力破解群众“信法不信人”问题。针对信访群众“信上不信下、信法不信人”、对基层干部不信任的现实情况,大胆尝试推行智能化法律服务,结合近年来较为突出的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等信访问题,与机器人公司沟通研发符合我区区情的智能法律机器人“大牛”,它能以多轮对话的方式查明事实,并根据查明事实和法律依据生成民事诉状、仲裁申请、报案材料等系列法律文书,解决法律机器人仅限于法律工具书的问题,切实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案情解答和释法明理。二是设立访前律师咨询疏导中心,着力解决信访群众诉求疏导问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全市法学会会员单位中竞选优秀律师事务所,精选29名专业律师服务团队入驻访前律师咨询疏导中心,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案件疏导、法律援助、诉讼代理等精细化法律服务,引导信访群众依法表达诉求、依法化解纠纷。三是设立法学会信访调解室,着力解决信访群众疑难信访问题。从全区法学会会员中筛选48名有法律基础、有精力、乐于奉献的“五老”会员和重点领域专家会员组建会员专家库,根据会员专家个人特长组建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等8个小组入驻法学会信访调解室,以第三方身份参与难案积案化解。专业律师和“五老”会员的入驻,实现了法学会工作和群众信访工作联动融合,有效推动信访问题解决。
(二)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推行专业法律顾问、智能法律机器人入驻,推动基层社会依法治理。一是组建专业法律顾问团队,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从区党政律师顾问团和区法院、检察院甄选律师、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组成驻站专家会员团队,通过定点指导方式为乡镇(街道)和基层群众解决疑难矛盾纠纷和法律问题,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法律支持。二是设置智能法律机器人,满足群众法律咨询需求。为推动法律咨询智能化,区法学会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智能法律机器人,为群众提供自助化法律服务,重点为解决矛盾纠纷方面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同时,法律机器人还能根据季度或半年咨询情况生成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预测预警提供决策依据。
(三)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推行“五老”会员、法律智能触摸屏入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一是组建“五老”会员服务队,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村(社区),区法学会放宽会员入会条件,吸收懂法律、懂政策、明道理的“五老”人员等“法律明白人”组建法律服务队,通过举办“法治夜校”、“法治院坝会”宣传法律常识、参与纠纷调解、收集群众法律诉求、反馈专业法律解释,为群众答疑解惑。二是设置智能触屏设备,推动矛盾纠纷在线化解。在智能触屏设备接入中国法律服务网和东坡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平台,群众可直接在网上申请法律援助、案件调解、办理公证等服务。同时,在触屏设备公示辖区法学会会员信息和驻室指导法官、检察官、律师信息,群众可通过电话预约法律专家获得帮助,实现了法律服务的多元化。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动法律服务科学规范
(一)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制度,推动法律服务规范化运行。一是区委群工部访前律师咨询疏导中心入驻律师实行工作日轮流值守,法学会信访调解室日常工作由区法学会聘请的1名退休老政法负责。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法律服务站(室),每月10号、20号,由联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用半天时间驻站服务群众,其余工作日由辖区法学会会员轮流值守。三是法律服务平台受理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区法学会,由区法学会协调组织会员专家参与化解。
(二)建立案卷管理制度,推动法律服务标准化管理。区法学会统一印制规范化案卷台账,由三级平台值班会员按照“一人一卷”标准对来访群众建立个人专档,详细载明信访诉求、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建议等内容,并适时对信访群众进行跟踪回访。
(三)建立多元考评制度,推动法律服务务实高效。采取群众评价和主管部门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入驻会员进行考核。入驻会员接受相应区级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服务对象测评,律师会员同时接受区司法局考评,联系指导法律服务站(室)的法官、检察官同时要接受区法院、区检察院的工作考评。考评结果由区法学会汇总,作为区法学会对会员评先奖优依据。
三、以工作保障为动力,推动法律服务长效运转
(一)党政重视,全力推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将法律服务站(室)建设与综治中心建设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多次专题听取法律服务平台筹备和建设情况。区委政法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推动法学会工作与信访工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融合联动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指导区法学会确立了“立足基层实践、推动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整合工作力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工作目标,确立法律服务平台“六有”标准,即有规范的接待服务场地、有规范的标示标牌,有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有专业的法律服务人员、有规范的工作规则,有明确的法律服务内容,为法学会参与社会治理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
(二)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工作有序运转。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入驻律师的工作补贴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全额保障,法学会会员化解成功的矛盾纠纷、信访难案积案给予每件5000元至10000元补助,调解未成功的适当给予误工补贴。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把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入驻会员纳入全区“十佳法治人物”、“十佳调解能手”评选范畴。截至目前,全区入选“十佳法治人物”和“十佳调解能手”的基层法律服务平台服务会员有15人,充分调动了广大会员参与热情和工作激情。三是建立廉洁制度。坚持公益原则,严禁入驻会员以法律服务名义收取或变相收取服务费或接受当事人吃请,入驻律师不得以个人名义受理群众诉讼委托,如需有偿受理,须以所属律师事务所名义进行。
(三)落实责任,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将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纳入综治(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及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目标责任书和考核细则,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增强各乡镇(街道)和区级重点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区法学会会同综治办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专项督导,对工作推进不力、平台建设进展缓慢的乡镇(街道)实行工作提醒和集中通报,加快了建设步伐。
东坡区法学会通过搭建三级法律服务平台,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点、热点,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智能化法律服务,为基层化解信访难题和复杂矛盾纠纷提供智力支持,有效回应了党委政府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有效推动了法学会实战化建设落地落实,但离党委政府要求、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不断完善机制、补足短板,积极探索基层法律服务新途径,为推动东坡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律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