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绘制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路线图”。

放眼全国,四川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抓强、壮干、提弱”思路,要求加快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全国百强县百强区数量稳中有升、产业大县特色发展、欠发达县域加快振兴。
全省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1356.4万人,县域人口的比重10年间由15.2%提升至29.5%
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四川9个县(市、区)上榜
成都
青白江区 新津区 彭州市
达州
通川区 渠县
绵阳
涪城区
南充
顺庆区
德阳
中江县
眉山
东坡区
布局在县域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省级首批共十七个(2023年度)
成都市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
成都市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
成都市青白江区新型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攀枝花市东区钒钛产业集群
泸州市高新区传动装置制造产业集群
泸州市江阳区酒类包装产业集群
泸州市泸县神经系统医药制造产业集群
绵阳市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集群
绵阳市江油市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
遂宁市大英县炼化精细化学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集群
乐山市夹江县陶瓷产业集群
南充市南部县铸造产业集群
南充市西充县真空产业集群
资阳市高新区口腔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广安市岳池县原料药产业集群
眉山市东坡区泡菜食品产业集群
雅安市石棉县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九个国家级
射洪市锂电材料产业集群
广汉市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江油市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
攀枝花市东区钒钛产业集群
成都市青羊区航空配套产业集群
成都市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
成都市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
成都市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
绵阳市涪城区连接器产业集群
2023年四川GDP183个县域,其中
GDP200亿元以上县域99个
较2020年新增22个
超1000亿元的县域11个
较2020年新增1个
超500亿元的县域33个
较2020年新增14个
GDP200亿元以下县域84个
较2020年减少22个
GDP200亿元以下的县域数量比重
2022年首次低于50%
2023年降低为45.9%
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四川占13席 总数居全国第二位
成都
大邑县 金堂县 都江堰市 崇州市
邛崃市 彭州市
凉山
西昌市
乐山
峨眉山市
宜宾
长宁县
南充
阆中市
绵阳
江油市
达州
宣汉县
德阳
广汉市
成都
简阳市
眉山
仁寿县 洪雅县
遂宁
大英县
达州
万源市
资阳
安岳县
德阳
绵竹市
甘孜
康定市
内江
威远县
广安
邻水县 华蓥市
广元
青川县
绵阳
梓潼县
泸州
古蔺县
宜宾
兴文县
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四川占15席
总数居全国第一位
超级旅游大县四川有19个
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
且接待游客总人数超千万
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总量达1500个以上
建设种业园区10个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8个
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峨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蒲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资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崇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苍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天府现代种业园
广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安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隆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底部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7月9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2023年全省超200亿元的县域达到99个,占全省县域总数的54.1%,全省县域经济正从“金字塔”结构向“橄榄型”结构演进。
四川拥有183个县(市、区),是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近年来,省委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并作出《决定》,对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形成全省县域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县域经济发展能级持续提升。2023年,全省1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146个县域(含109个县、19个县级市以及18个具有县域经济特征的市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42.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0.6%。
“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资源禀赋,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优化县域分类,把全省183个县(市、区)划分为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两个板块,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出来。同时,修订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不断优化指标设置和激励措施,在设置经济实力、发展质效、发展潜力指标的同时,专门设置工业当先、农业增效、文旅融合、生态转化4个特色发展指标,鼓励引导各县(市、区)走特色发展的路子。
“抓强、壮干、提弱”的成效日益显现。随着出台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工作方案和支持奖励办法,严格标准、突出重点,持续开展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工作,2023年全省全国百强县数量增加至7个、入围总数居全国第5位,2023年平均地区生产总值691.44亿元、是全省县均水平的2.09倍;百强区数量增加至13个、入围总数居全国第3位,平均地区生产总值1595.3亿元,是全省县均水平的4.82倍。全省中档县域进一步扩容增量,200亿元至600亿元县域总数达到75个、较2020年增加12个,2023年75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5287.9亿元、占全省的41.72%。
在“提弱”方面,四川将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作为新时代解决四川不平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召开全省工作推进会进行系统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印发《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整合财政、金融、产业、用地等政策倾斜支持,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跨越发展。2023年39个欠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6.76亿元,较2020年增加373.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