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路小学位居中心城区,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就读三苏路小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流动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身体、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实际,该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真正构建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机制,其中学校自建“关工委”最为特色,通过让别班教师与“后进生”结对子,一对一进行易班帮扶,最终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目标。
关爱方式:自建“关工委”“一对一”帮扶成效显
一提到学校“关工委”,三苏路小学梅柯强同学就有说不完的话,他原本是一个胆小、自卑的男孩,成绩较差。自从有了关工委老师的帮助,如今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更是班上的劳动委员。“看到他站在讲台上镇定自若的宣读着自己起草的‘班级卫生管理规定’,我就觉得这么久的努力有回报了!”三苏路小学罗老师告诉记者。梅柯强因为父母关系不好,一直很自卑。细心的罗老师将他列为“关工委”关照对象后,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让他走出自卑的阴影。同时还帮他支招,让他成功挽救了父母的婚姻。
那么,罗老师所说的“关工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关工委”呢?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原来三苏路小学少数留守儿童和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因缺少关爱,学习兴趣极低,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及时组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校长为主任,成员由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自愿参加,学校根据需要对应结对帮扶。当然,参加“关工委”的老师必须有爱心,有耐心;有时间,有精力;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关工委”成员还采取流动制,一般是一年一聘,由十几个成员组成。关工委的老师主动与后进生结对子,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全面帮助后进生。
筹备过程:秘密组建“后进生”档案结队帮扶有意义
“选宝宝啦!”这是三苏路小学老师开玩笑时常爱说的一句话。每一学期,参加关工委的老师总会集中“碰头”开个“秘密会”,领取这一学期“后进生”档案,确定帮扶对象。
据三苏路小学校长陈俊忠介绍,每个学校学生发展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后进生”,为了实现对他们的转化,各班老师都会先将他们的基本情况汇总建档。档案中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基本情况、在校表现情况、家庭表现情况、各科学习成绩等。档案由各班班主任秘密建立,力求真实具体,不与学生本人见面。再将档案报学校“关工委”,由“关工委”根据需要进行委派或关工委老师自行挑选,实施结对帮扶。
帮扶新招:“巧遇”建联系帮扶学生有奇招
“后进生”的秘密档案建好了,“关工委”老师又该如何帮扶,和孩子们建立起联系呢?为此,三苏路小学老师可谓煞费苦心。
据三苏路小学德育主任张晓军介绍,“关工委”老师和孩子们建立联系,第一靠巧遇。“关工委”的老师在认真研究学生材料之后精心准备,采用巧遇的方法,以亲戚、邻居、熟人、朋友等身份巧妙地、很自然地与其建立联系,逐步拉近心理和情感距离。第二,确定帮扶后,“关工委”老师首先了解学生,寻找原因。再跟学生谈心交心,和被帮扶的学生交朋友,有时让学生到帮扶教师的办公室坐坐,随便聊聊;或者让学生到办公室看老师改作业,不一定要说话,看看就行,坐坐就好,时间不一定长,十分钟左右,不超过半个小时,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喜欢他,看重他;时机成熟后就有意识的和学生谈谈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其努力的方向。第三,降低要求,引导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关工委”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要求,只有当他们看到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时,才会去努力奋斗。所以对“后进生”的要求不能过高,使他们望而生畏,要根据他们的基础,立足低起点,面对现实定好小目标,使他们容易实现,同时他们只要有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给予表扬,从而形成学习动力。
李海明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学生之一,以前李海明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让他做作业,他的父亲曾举着鞭子从楼上追到楼下,却依旧不奏效。学校得到他的档案后,文小毅老师抓住他动手能力强这一长处,鼓励他参加科技活动,并在学校科技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那段时间,海明整天高高兴兴的。老师趁热打铁,说:“看,其实你挺棒!”并乘机推荐他当班级管理员,给他提出学习上的要求。只要有进步,老师就及时表扬,他充满了干劲,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成绩不断上升。放学后,他还常常待在教室默默写作业,老师“赶”他回家,他也不走。
用“关工委”思路,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目标,只是三苏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冰山一角。陈俊忠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阳光生活、快乐成长,三苏路还制定了一系列激进策略与特色活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个进入三苏路小学的孩子都如小树一般,公平公正、充分享受到阳光、雨露,并茁壮长成参天大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