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拦不住中医馆的发展!

责任编辑:经开区新区 文章来源:经开区新区 发布日期:2017-07-21 点 击 量:

7月1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这部历经33年出台的法律不仅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提振中医药信心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中医药法》的出台,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没有法律保障,中医药发展走不远走不好,“一带一路”等项目的推广难以得到保障。

围绕中医药发展等众多问题,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圣爱中医馆创始人、圣爱中医集团董事长刘琼,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建顺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等政学商界代表深度解读《中医药法》,探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之路。

看点01

民营中医馆迎来“春天”

第十四条 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遵守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

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中医诊所应当将本诊所的诊疗范围、中医医师的姓名及其执业范围在诊所的明显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医疗活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第十四条从审批制变成备案制,对于中医馆的开办者来说是一大利好。

在圣爱中医馆创始人、圣爱中医集团董事长刘琼看来,中医药领域有着深厚的“粉丝基础”,在发展中医馆的过程中,前期发展更多需要探讨如何运作和经营。

在2017年全国药店周的现场,刘琼就曾提出,连锁药店要打造“中医药梦”不外乎三种模式:要么做聚焦连锁药店的大健康产品、包含中药等销售式的药店;要么聚焦中医医疗机构的大健康产品,包含中医中药治病式的中医馆(国医馆)或者聚焦连锁药店+中医。

与如今备受追捧的“火热”不同,十多年前开办民营中医馆并非易事,甚至难以获得民众认可。

刘琼谈道,开办中医馆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选址问题,随着人工房租等成本的上涨,几百万到上千万的亏损也是中医馆发展的“难题”,与此同时,如何吸引“名医”进驻同样考验着运营者。

如今,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热潮的兴起,消费者对中医馆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看来,近年来中医药迎来热潮,民营中医馆的出现满足了老百姓对中医药需求变化的产物,相对于公立中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民营中医馆聚集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高水平的服务,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看点02

正视中医人才之争

中医师是药店开办中医馆的核心竞争资源,在中医界,向来就是“名中医在哪儿,患者就在哪儿”,中医资源稀缺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政策促进大批体制内医生跳出来,促进大批民间中医人合法行医,加上实行医师区域注册,让中医师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有利于解决行业人才的“老大难”问题。

“推进公立医院医生实行多点执业是政府所倡导的,目前多点执业在逐渐推进并被慢慢接受。”王国强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多点执业”同样加剧了民营中医馆与公立医院之间的人才“抢夺”。

对于人才之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则表达了担忧。他指出,目前知名专家资源稀缺,多点执业的出现使得病人分流;其次人事管理难度增大;再者双方都在争取优质资源,不利于科学教研以及中医人才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则指出,在中国医改体制必然出现的情况,代表未来的方向,以后谁也栏目不住,民营机构必定会如雨后春笋,多点执业也是未来的方向。

看点03

中医毁于中药?

第二十一条 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

目前我国中药材农药、重金属污染成为主要隐患,出口时农药、重金属指标“超标”成为一大拦路虎,更有“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四川好医生集团药业董事长耿福能表达了对道地药材质量的担忧。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法有许多条文对中药质量和安全作出了规定,《中医药法》能否解决老百姓吃好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中药材追溯体系,从生产加工到集散地信息一定要明确,出台规定管理中药材的农药使用,非但能保障患者权益、提升临床疗效,还可提升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而在《中医药法》的第二十四条中就指出,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并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检测,定期向流通社会公布结果。

除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性地给大部分中药材发了“身份证”(DNA条形码),在保证药材的品质方面,药企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何让中药材做到可追溯考验着药企的执行能力。“为此,目前片仔癀所有在原产地的材料集中采购都做到可追溯。”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建顺说道。

看点04

打破文化壁垒,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

今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等目标,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来又一保障。

在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丁永玲看来,如何解决文化融合问题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王国强谈道,中医药获得国际化的发展首先需要文化的认同,中西方两种文化孕育的两种体系融合有难度,也需要我们共同去摸索以及适应。

刘建顺指出,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证明中医药的疗效,是西方了解中药的最佳渠道和证明。早在2000年底片仔癀就与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两年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片仔癀有明显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减少肝细胞坏死、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片仔癀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因子、肝细胞免疫因子等相关因子的分泌与代谢。让中药说得清道得明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本文转载自米内网www.me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