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镇:“河长制"唤来水清岸绿村美

责任编辑:东坡区万胜镇 文章来源:川报观察 发布日期:2020-03-28 点 击 量:

3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东坡区万胜镇的岷江支流思蒙河的生态河堤,只见这里河道整洁,两岸植被充盈,各色野花点缀其中,到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而在几年前,万胜镇境内的河流到处都是垃圾、杂物,脏乱情况一度受居民吐槽。

岷江支流思蒙河万胜段的巨大变化,得益于东坡区万胜镇自2017年开始实施的河长制工作。该镇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河长制”,开展全域污水治理,突破难点重点,构建长效机制,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美丽新农村。

“河长制”显成效 水清岸绿生态美

“在万利和共同村交界的地方,河里有许多竹叶、树叶,你抓紧时间来清理一下。”在万胜镇共同村岳沟河(岷江支流思蒙河支流),该村支部书记岳自润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河里有杂物后,立即通知了该段护河员熊国文来清理。

岳自润是岳沟河的村级河长,由于工作出色,去年被评为东坡区“最美护河人”,让他高兴的不仅仅是获得荣誉,更多的是岳沟河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前的岳沟河脏得很,死猪烂牛都扔在河里,河水污染严重,连鱼虾虾都看不到。”岳自润说,万胜镇推进河长制后,共同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加强了对村民的宣传,设置了2名护河员,慢慢地岳沟河就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水质逐渐变好,鱼儿又回来了,不少村民还在河里洗菜。

岳沟河的巨大变化,正是万胜镇开展河长制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实施河长制以来,该镇开展全域污水治理,明确了“断污、巡河、造景”三步河长制工作思路,万胜镇村民儿时记忆中的“水清岸绿景美”河道得以恢复,赢得群众普遍点赞。

连拔“钉子” 切实斩断污染源

河道治理,断污是根本。通过排除,万胜镇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是畜禽粪污、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六大重大污染源。针对不同污染源,该镇精准施策,动真格拔“钉子”,基本实现“断其污,清其源”的阶段性目标。

据了解,万胜镇生猪规模位居东坡区前列。该镇党委政府在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少、资源环境不破坏、产业发展不影响的前提下,推广“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就地消纳、循环发展”畜禽养殖模式,全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创建规模以上种养循环达标场20个;对无种植基地的养殖户,则推广简易、有效、低成本的异位发酵模式,修建异位发酵床303个,获得区委、区政府100万元专项奖励,实现了畜禽粪水的标本兼治。

为治理工业废水,该镇采取“抓大警小,触动思想”的方法促使业主主动治污,落实治污主体责任。严管市、区重点企业,督促业主提标改造企业污水处理厂,示范带动其他25家企业规范运行,并关闭治理不达标企业2家。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万胜镇推行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垃圾清运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方式,既方便群众,又消除了“垃圾丢河道,清运洪水冲”现象。同时,指导农户将秸秆粉碎作为异位发酵床垫料,经发酵后再作为有机肥施用,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又降低了化肥用量。

河长“三巡” 还绿还景于民

为激发河长制的最大“功效”,万胜镇一方面压实河长责任,设立镇河长办,由镇、村主要负责人任乡、村级河长,在派出所挂牌成立环境犯罪侦查中队,明确各河长巡污源、巡生态、巡安全的“三巡”职责。并对重点河道、暗河死角加装红外监控,配备遥控摄像船等电子设备,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

另一方面,实行环保问题量化问责机制,明确乡镇、村组干部的追责问责制度,形成全镇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环保问责体系。通过河长“三巡”,目前已累计处置违法排污行为51起,清理淤泥近2万立方米,清除侵占河道种植200多亩,发现并及时处置一座底座悬空的桥梁,及时有效解决了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该镇还通过引活水入集镇进行生态补水、种植水生植物、鱼类增殖放流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河流自净能力,加强生态修复。整合上级水利项目资金800万元,在集镇规划区新建生态河堤3.8公里,水岸绿化1公里,极大提升了盘鳌河泄洪功能和景观效果,为群众增加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

“四源四策” 巧解集镇生活污水治理难题

“现在的河水干净多了,闻不到臭味了。”在万胜镇万胜社区穿万胜集镇而过的街河(岳沟河支流)边,56岁的万胜社区居民李建明指着清澈的河水说,现在居民们在茶余饭后都喜欢到河边来散步了。

“几年前,很多临河而居的居民家都是直排,河里到处可见一堆一堆的粪便,臭气熏天,待在家里都难受。”李建明说,他被脏乱差的街河困扰多年,做梦都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能住得舒心。

万胜污水处理厂外河道清理前

万胜污水处理厂外河道清理后

万胜镇推进河长制以来,该镇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过调查得知临河而居,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的住户有110余户。该镇按照“方便群众,因势利导,各负其责”的原则,对临河而居的居民,加强宣传教育,由临河而居的居民自建支管接入主管网,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其实,这只是万胜镇巧治集镇生活污水的一个缩影。该镇针对生活污水处理厂“吃不饱”但河流污染严重问题,找准污水四个来源,精准制定四种方案,其中像李建明一样的直排户,采取的就是配小管的措施。

针对场镇学校、农贸市场、机关单位等7家“排污大户”的生活污水,污染量占生活污水总量40%的情况,新建专管将排污口接通至集镇主管网,实现全面截污。针对场镇1500余户住户、商户生活污水,污染量占生活污水总量50%的情况,有效利用现有下水道,在下水道下游选取最佳位置,采用“雨污合流半截污”方式,将下水道污水接入主管网,达到“治污水、排涝水”的“二水共治”效果。针对场镇周边 100 余户零星住户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还田,对河道不造成污染的情况,通过加强监管方式,督促群众配套设施自行处理,采用分散治理方式进行解决。

通过“四源四策”,万胜镇集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80%,治理率达 90%以上,真正实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标。

水美新村 乡村振兴筑和谐

走进东坡区万胜镇艾光村,但见一栋栋典型的川西民居掩映在5000多亩柑橘林中,一股淡淡的橘香扑面而来。村道、组道旁,不时可见垃圾站;路边的水渠刚刚排淤,清水细流;水渠两岸,是一排排整齐栽种的木春菊、西洋菊,菊花次第盛开,暗香浮动。

在艾光村,农村污水与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3组胡国威等37户农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输送,被集中到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处理站每天能够处理10立方米的污水,再通过湿地过滤后实现达标排放。” 艾光村支部书记刘利梅说,这37户的厕所建有沼气池和人工湿地,沼液就近用于果蔬施肥。

在4组杨国年家,其生活污水“3+1”治理模式收到很好效果。在他家的后院,建有密封的沉淀池、厌氧池、好氧池和人工湿地,总地表面积约6平方米。生活污水经此处理和过滤后,实现达标排放。

“在乡村,有水才更有活力和生机。”据刘利梅介绍,该村最近两年还自建和修复约12公里水系,主要用于排洪和灌溉。

“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刘利梅告诉记者,该村近年来获得了不少荣誉:2018年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卫生村;2019年村支部被评为眉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