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徜徉于万胜镇,一幅幅青翠自然、整洁幽静的乡村秀丽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近年来,万胜镇按照垃圾分类处理的原则,在垃圾的收运、处理费用等问题上的探索,初见成效。通过农户初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再通过农户每月缴纳1元的自筹经费,改变了政府出钱“大包大揽”垃圾收运费用的问题,探索出农村垃圾处理的新模式、新道路。
据悉,万胜镇先后投入110多万元,购置户用垃圾桶4286套,公共区域垃圾桶361套,分类转运垃圾车32辆,实现农村垃圾减量超过50%,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大幅提高。
1
01
科学收运 分类减量是关键
近日,笔者行走在万胜镇众家村,只见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沿途各家各户大门外都地摆放着蓝色、灰色垃圾塑料桶。村民王伟从家里提着垃圾往桶里放,他很自然地把可回收垃圾放在蓝色桶里,把不可回收垃圾放在灰色桶里。
“这是我们村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众家村村主任邹明福说,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该村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02
完善长效机制 严格考评机制
具体的实施办法有了?如何来保证形成长效机制呢?为此,万胜镇严格实施工作考核,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结合“党员积分”等活动开展,将环保主题纳入其中,进行评先选优,培养和激励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我们对农户进行打分评比,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并每月将结果在宣传展板上进行公示。”付世斌介绍说。
村两委还随时随机对各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抽查,对垃圾长期不分类或分类不明确的农户每季度张榜公示、督促整改。
“垃圾分类的本质就是改变村民垃圾随处乱扔的陋习,让大家自觉保护环境,提高素质,最终效果是获得一个长效保洁机制,让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付世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