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说起自己一手一脚种出来的东坡岩柑,曹志贵比喝了好酒还要高兴。因为有客户反馈,“我89岁的老母亲吃了东坡岩柑,说这是她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橘子。”
东坡岩柑,顾名思义,从眉山市东坡区岩石上长出来的柑橘。
当曹志贵和他的专家团队确定将这种柑橘取名“东坡岩柑”时,所有人都欢呼雀跃。他们相信,通过精耕细作种出来的这个高品质柑橘,一定会收到市场青睐。
果不其然,今年一上市,便得以疯抢。
曹志贵是眉山深山老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8年,深耕农资、园艺多年的他,在参观福建岩茶和云南褚橙的种植经验后,决定要种出像岩茶、褚橙一样的生态、有机、高品质柑橘。
好柑橘需要好空气、好水、好土壤。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地方?他把眼光瞄准了有着“坤维上腴,岷峨奥区”之称的中国晚熟柑橘之乡——眉山市东坡区。
“东坡柑橘能享誉全国,一定有它的土壤和优势。”曹志贵说,经过走访考察,他发现位于连鳌山绵延地带的秦家镇大佛村有1000多亩荒山。这里空气清新、土壤干净,岩石层厚,有丰富的矿物质,为优质柑橘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岩石上栽种柑橘,矿物质高,但岩石上的土壤层只有20到30公分,不利于涵养水份。”曹志贵坦言,虽然知道土壤层薄,自己却没有过多担心。因为他的专家团队中,有国家“金草帽”柑橘专家梁秋洪、著名气象农业信息专家文斌等等,而他自己也有几十年农业种植经验。众人合力,一定能为岩柑种植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经过一年多的开荒、栽种,2019年,大佛村1000多亩岩石荒山变成了标准的东坡岩柑园。
秦家镇党委政府也积极服务东坡岩柑产业发展,拓宽道路、修建水渠,协调解决岩柑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
2020年,东坡岩柑园终于长出第一个岩柑,曹志贵高兴地合不拢嘴。他和专家们小心翼翼摘下这个岩柑,轻轻掰开,发现通过生态有机种植技术种出来的岩柑,皮薄、果粒饱满、果味纯正,很有特色。
“岩柑园位于连鳌山脉,这里是大文豪苏东坡走过的地方。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就要学习东坡先生的开拓进取和创新创造精神。在柑橘种植上,采用新技术,打造响亮品牌,努力创造东坡春橘系列中的奇迹。”曹志贵说,今年,他们开始将次果用于生产酵素,用酵素种植岩柑,品质更好,更生态。
这些年,当地不少农民也成了东坡岩柑园的工人。他们跟着曹志贵学习种植技术,并将技术运用到自家的柑橘种植中。大佛村全村柑橘的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品质好了,今年的价格也比往年要好。每斤要高三四角钱。”大佛村党委书记陈艳茹说。
“通过六年的摸索,目前东坡岩柑的风味、产量和品质已经非常稳定了。我们的生产标准也制定出来了,一颗颗岩柑还挂在树上,就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客人预订完了。今年在包装上,我们还融入了东坡文化元素,希望东坡岩柑能像苏东坡一样,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全球,名播四方。”曹志贵微笑着说。
望着长势喜人的岩柑园,曹志贵如数家珍般谈着自己的思考:要在岩柑园中融入更多东坡文化,让东坡岩柑为东坡文化代言。比如创作《东坡岩柑之歌》,打造东坡岩柑博物馆,建设东坡岩柑研学基地,带动整个东坡春橘品质的提升......笑容如当天的阳光般明媚、灿烂。
眉山市东坡区是“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之所以能拥有这样一个金字招牌,不仅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努力作为,更得益于在这片土地上,围绕柑橘产业发展,持之以恒求新求进的技术专家和产业带头人。他们的坚持、求进、创新,让东坡晚熟柑橘不断推陈出新,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好评如潮。
回顾东坡柑橘种植历史,盛唐时期的东坡区即被誉为“贡柑之乡”。《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剑南道眉州土贡桔”,《眉山县志》里也说“果在唐有贡桔”。而大文豪苏东坡一生,也对柑橘情有独钟。他在《楚颂帖》里自称”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在《浣溪沙•咏橘》写到:“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品尝故乡柑橘后说“一双罗帕未分珍,林下先尝愧逐臣。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在流传千年的《赠刘景文》诗中,希望“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近千年以后,东坡柑橘种植人也像东坡先贤一样,坚持、实干、创新。围绕柑橘产业发展,在东坡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全区不断扩大以春见为主的晚熟柑桔生产规模,不断加强柑橘产业服务。以秦家镇为例,该镇不仅构建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还为柑橘收购商提供便利的住宿服务。正是有了类似的贴心服务,全区柑橘种植效益全国领先。目前,全区种植柑橘面积38.5万亩,年产量76.27万吨,总产值42.1亿元,带动38万从业人员增收。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围绕特色产业,用心用情,长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定会让这个产业蓬勃发展,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为地方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