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保障添措施 提档升级保供给——眉山市东坡区“234”模式促进生猪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文章来源: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19-06-12 点 击 量:

东坡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产业是全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常年存栏生猪53.6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5.34万头,2018年出栏生猪达到95万头,年出栏50—499头的适度规模养殖户4595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279个,生猪生产基础良好。但受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形势影响,部分养殖户特别是散户在春节后生猪补栏积极性不高,生猪存栏同比出现下滑。为了稳定生猪生产,充分调动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切实解决养殖户不敢养、不想养和养不起等问题,东坡区积极推行“234”模式,大力促进生猪生产。

“两强化”筑牢监管体系。一是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申请建立区级PCR检测实验室,开展非洲猪瘟检测,对可疑病死猪、生猪产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对开展非洲猪瘟自检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屠宰场进行复检或抽检,建立健全区级技术支撑。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充实人员,加强培训,完善工作条件,发挥乡镇畜牧兽医站的防疫先锋作用。二是强化生猪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管。严格开展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生猪调运监管,鼓励规模养殖场省内点对点调运,严格审批和监督生猪省外引种,严格禁止疫区猪只及产品调入。

“三落实”保障畜产品安全。一是落实养殖业主防疫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生猪养殖场(大户)的生物安全水平,压实防疫责任,鼓励养殖企业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对达不到动物防疫合格条件的养殖场,督促限期整改或关闭。二是落实屠宰企业畜产品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屠宰环节自检制度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东坡区对A、B两类屠宰场按照时间节点开始开展屠宰场非洲猪瘟自检工作,对未开展自检的停止官方兽医检疫出证。加快推进屠宰企业压点升级,规划实施提档升级,全区最终压缩成4个A类屠宰场。同时指导屠宰场从代宰逐步转变为自营模式,对市场鲜肉供给实施冷链配送。由区财政出资,对屠宰场摘除“三腺”等有害组织,统一交专业公司无害化处理,保证畜产品安全。三是落实市场各环节的消毒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消毒灭源工作,落实市场各环节的消毒主体责任,同时为保证畜产品安全,重点落实好养殖场、屠宰场、运输车辆的消毒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消毒监管职能。

“四提升”保证“菜篮子”供给。一是狠抓良种工程,提升种猪生产性能。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按照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标准,高起点设计和高标准建设种猪场,已签订协议计划从国外引进原种种猪660头。区财政安排400多万元用于生猪良种引进,打造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现代生猪发展体系。规划2019年思蒙镇泥河原种猪场投产后,对松江丁塘种猪场进行扩建,存栏种猪规模从3000头增加到6000头。到2020年思蒙泥河原种猪场、松江丁塘种猪场和思蒙新堰繁育场三个种猪场存栏种猪规模达12000头,年可提供优质种猪50000头。同时指导眉山万丰、茂华等4个种猪场加强种猪饲养管理、性能测定、淘汰更新等工作,提高种猪生产性能。二是大力推行代养模式,提升生猪供给能力。充分利用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实行饲料、猪苗、防疫、管理和销售"五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区有万家好、万丰等种源性龙头企业发展代养户100多户,2018年东坡区育肥猪代养模式稳定出栏生猪14.3万头,占全区2018年生猪出栏的15.05%。2019年,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思蒙镇新堰村年出栏64000头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养殖小区(52户)已启动建设;并计划改造合作养户50户。到2020年,公司代养户达到200户,出栏生猪达到28万头。三是做大做强养殖基地,提升生猪产品品质。2019年,东坡区引进四川德康农牧集团建设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鼓励旧场升级改造,敏感区养殖场异地新建,发展“自繁自养型”代养场,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项目建成后,年出栏生猪可增加40万头,较2018年年出栏可增加40%以上,将进一步增强生猪供应能力,同时可按欧盟生产标准提升东坡区猪肉产品品质。四是完善猪肉替代生产,提升“菜篮子”供给能力。在促进生猪生产的同时,继续稳定家禽的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温氏龙头企业作用,做大做强肉鸡产业。重点抓好正大300万只蛋鸡项目建设,可年产鲜蛋5.2万吨,可替代1.56万吨猪肉的供给,项目投产后将极大的保障菜篮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