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一季度以来,全市制造业取得的成绩:
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9个、合同金额512.7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87亿元;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90户,居全省第8位,企业户数再创新高;
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6.8亿元,同比增长19.1%,总量居全省第6位;
……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面前,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数字背后,是全市上下精准聚力“1+3”产业,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为企业办实事、求实效,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
1►
方向明
抓紧项目“牛鼻子” 锚定发展高质量
在去年的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首季行动中,我市共签约项目126个,合同总金额695亿元;
在今年2月—5月的首季制造业招商引资“春季攻势”中,我市共签约80个项目,合同总金额659.09亿元;
在接下来的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第二季)中,我市将围绕“1+3”重点产业,力争签约引进先进制造业龙头项目、专精尖配套项目、产业链填平补齐项目66个以上;
“自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精准聚焦‘1+3’产业发展,今年一季度,便实现产业规模超4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称,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家才有了招引优势项目的强劲动力,推动重点项目落户的坚定决心。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眉山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方案,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活动,我们将在蓝图的指引下,继续着力建圈强链筑集群、项目攻坚增后劲、企业培优强带动、园区提升优承载、创新引领强动能、绿色转型提质效、服务保障优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好‘制造强市’之路。”该负责人称。
2►
举措实
纾困政策抓落实促进发展见实效
“这笔资金就是我们企业生产的及时雨,真是要好好感谢园区的帮助。”日前,位于青神县经开区的眉山凌锐精密刀具有限公司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资金链出现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该经开区管委会通过多方协调,最终为其解决了5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
为全方位掌握园区企业情况,及时做好纾困解难工作,该经开区管委会将园区企业划分成一个个网格,通过定期包保提供服务。“通过包保服务,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及时地为企业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该管委会主任刘超英表示。
其实,青神经开区的包保服务只是我市加大纾困解难力度,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我市印发了《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试行)》,从支持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创新赋能等多向发力,为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支撑;
市纪委监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发力,扎实开展“企业点题·纪委破题”行动,走访企业456家,收集问题、意见326条,督促职能部门解决办证难、招工引才难、贷款融资难等困难124个,推进全市减税降费落地落实;
随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各个园区进一步摸清企业发展现状,找准困难症结,有效精准施策,确保了各项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为全市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推进快
立体服务全链条 项目招投有效率
在彭山经开区,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眉山基地项目于3月22日正式签约落户,标志着我市锂电产业从材料到应用链式发展实现新突破;
37天后,该项目的土地报批正式获得用地手续,刷新了全省近几年来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纪录;
在甘眉工业园区,四川锦源晟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力争一期第一条生产线按既定工期正式下线,确保项目2022年度实现产值30亿元;
走进眉州大地的各个工业园区,不管是在项目招引上,还是在项目建设投产上,都展现了眉山效率和眉山速度。而这背后,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今年年初,我市六部门联合印发《切实做好“1+3”主导产业发展用工保障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拓宽招工渠道、引导技能人才回流、抓实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产教融合激励、切实做好生活保障、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推动工作落地落实等举措,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
日前,我市制定出台了《眉山市“1+3”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每个重点产业链由1名市领导担任链长,构建了全市“部门+区县”联动工作机制,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
同时,我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还全程跟踪项目从信息洽谈到投产达产等的动态流程,找准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锁定目标、精准“打靶”,提高项目招商成功率。
“不管是重大项目VIP全过程服务机制,还是重点项目设立‘军令状’,逗硬‘红黑榜’等,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招引的项目在最短时间开工,以最快速度建成、投产。”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眉山天府新区、各县(区)、园区共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3个,总投资578亿元,“这些数据便是我市各级各部门全力推进‘制造强市’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