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稳增机制,探索有效途径,强化深度整合,助推农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

责任编辑:区财政局 文章来源:区财政局 发布日期:2015-04-27 点 击 量:

  建立稳增机制,探索有效途径,强化深度整合,助推农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

  关于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区是农业大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区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近年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有了较快较好发展。今后,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强力促进深化农村改革,强力促进农业更显增效、农民更大增收、农村更快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的职能作用,我区财政支农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建立稳增机制,探索有效途径,强化深度整合,助推农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主题,做好“固保障,调结构;活方式,扩渠道;转投向,保重点;深整合,重问效”这篇大文章。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近年财政支农的状况

  1、财政支农保障

  近年来,区财政高度重视并努力保障三农支出,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2012年区级可用财力19.01亿元,支农支出1.21亿元;2013年区级可用财力22.86亿元,支农支出1.52亿元;2014年区级可用财力25.83亿元,支农支出1.63亿元。区级可用财力对三农工作的保障,总额呈递增趋势。

  2、财政支农结构

  近年区级财力支农支出的结构基本稳定,突出了对农村公共基础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支持。按农口机构运行支出、农业产业发展支出、农村公共基础支出、农村公共服务支出、普惠补助补贴支出五个方面分类,2012年分别为0.53亿元、0.15亿元、0.43亿元 、0.03元、0.07亿元;2013年分别为0.54亿元、0.17亿元、0.69亿元、0.04亿元、0.08亿元;2014年分别为0.51亿元、0.19亿元、0.78亿元、0.07亿元、0.08亿元。按配套上级支出、独立安排支出两个方面分类,除农口机构运行支出外,2012年分别为0.53亿元、0.15亿元;2013年分别为0.81亿元、0.17亿元;2014年分别为0.91亿元、0.21亿元。

  3、财政支农方式

  财政支农主要是采取投资和补助补贴两种无偿投入方式,两种方式近年呈此消彼长趋势。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投资主要安排用于广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大型公用事业和具有开发性战略性特点的大型长期基本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补贴主要安排用于涉农投入者奖补、涉农民生普惠及救灾扶贫济困。近年来,按照中央精神,财政支农大力推行民办公助,各级财政补助补贴方式的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4.49亿元,其中补助补贴2.21亿元,2013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5.61亿元,其中补助补贴3.13亿元,2014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6.33亿元,其中补助补贴3.85亿元。补助补贴有全额、差额,有定额、定比,有现金、物资。通行做法是除涉农普惠补助补贴外,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

  4、财政支农渠道

  财政支农主要是通过现金直接投入和购买物化投入两个实现渠道,两个渠道近年通常同向相济。财政现金直接投入主要是补助补贴,原则上采取现金直补受助对象形式。财政购买物化投入包括投资和部分补助,主要表现为工程、物资、服务等形态,通过政府采购,现金物化后交付。

  5、财政支农投向

  财政支农的投向,按领域分,近年主要支持了粮食和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发展,道路和环卫等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文教和医卫等农村公共服务完善;按区域分,近年主要支持了岷江现代农业园区和东坡泡菜产业园区,蔬菜、蔺草、水果、水产等特色产业带,白马、尚义、太和、悦兴、崇礼、永寿等新农村示范片,广济、万胜、盘鳌、多悦等长秋山脉连片扶贫开发区;按对象分,近年主要支持了粮食油料、特色种养等农业业主,种粮、种菜、种果、养猪、养鸡、养兔、养鱼等规模种养大户,季季新、乙桃、富农、九升等农民合作社,吉香居、味聚特、川南、惠通、茂华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近年财政支农的成果

  近年,财政支农的目标得以基本实现,效益得到基本发挥。通过各级财政支持,我区实现了水稻、蔬菜、蔺草、水果、林竹、生猪、肉鸡、肉兔、水产等农业支柱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实现了村组道路、水库堰塘、沟渠桥梁、场镇街道、活动阵地、环卫设施等农村公共基础的改善和加强;实现了安全饮水、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适龄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的满足和提升;助推了岷江现代农业园区和东坡泡菜产业园区的快速成型;巩固了太和悦兴蔺草、盘鳌蜜柚、尚义水产等特色独具的种养基地;打造了以白马龚村为代表的新农村综合体和多悦华藏、盘鳌张庙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改变了广济、万胜、盘鳌、多悦等长秋山脉整体贫穷落后的面貌;帮助了粮食油料、特色种养等农业业主防灾御灾减灾和增产增效增收;成长了种粮、种菜、种果、养猪、养鸡、养兔、养鱼等一批规模种养大户;发挥了季季新、乙桃、富农、九升等农民合作社连接纽带作用;壮大了吉香居、味聚特、川南、惠通、茂华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近年财政支农的不足

  近年,区财政支农工作虽一直在努力改进调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区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不够稳定,区级可用财力用于支农的份额相对偏小;二是农口机构运行支出在整个区级财力支农支出中的比重过大,直接惠及三农的支出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区级财力按上级要求被动配套支农项目的支出较大,结合区情能动安排的支农支出较小;四是各级财政支持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相对较弱,涉农普惠补助补贴效果不够理想;五是各级财政支农投入集中度不够,精准度不够,专注性不够,持续性不够;六是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交叉或分散脱节,资金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效浪费或挪移偏差。

  二、形成的基本意见

  (一)今后财政支农的方向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近年1号文件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结合现代财政要求下的上级支农政策框架,我区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应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财政支农的重点方向:一是加大力度促进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农村持续发展活力;二是加大力度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科技智能成果转化,提升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大力度保护农村自然生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巩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果;四是加大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拓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渠道。

  (二)今后财政支农的要求

  我区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必须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区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区级财力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覆盖领域,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财政支农工作的总体要求:一是应当符合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方向,做到支农方向与三农发展目标一致;二是应当符合现代财政体制架构,做到农村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协调;三是应当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农发展战略,做到支农工作为三农发展战略服务;四是应当突出阶段性支农投入重点,做到支持力度与重点发展需求适应;五是应当调整不适应支农投入方式,做到财政支农功能有效发挥;六是应当保障支农投入全过程安全,做到支农资金风险有效防范;七是应当追求支农投入全方位效益,做到支农资金四两能拨千斤。

  (三)改进财政支农的途径

  我区财政支农工作近年呈现的问题,拟通过以下途径寻求解决:一是通过建立财政支农稳增机制,改变财力支撑不足不稳状况,增强农村改革发展后劲;二是通过明确财政支农投入重点,改变财政支出方向不明状况,做到支农预算有的放矢;三是通过加强财政激励政策整合,改变财政政策互不相融状况,增强财政支农导向作用;四是通过推行涉农项目民办公助,改变财政投入政府建设状况,发挥涉农业主主体作用;五是通过强化涉农资金深度整合,改变财政支农散打交错状况,形成财政涉农资金合力;六是通过强化财政支农跟踪问效,改变财政支农重投轻效状况,提高财政支农投入效益。

  (四)改进财政支农的措施

  1、切实强化财政支农预算保障。

  区财政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级可用财力支农预算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区级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逐年稳中有增,切实保障区级财政支农资金在区级财力中的占比逐年稳中有增,切实保障区级财政支农资金增幅与当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相协调,切实保障区级财政支农资金与实现区委区政府农业农村发展目标相适应。实行切块综合预算管理,编制区级财政支农资金大预算。实行支农专项分类管理,调整优化区级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农预算的刚性约束,避免随意安排和使用区级财政支农资金。强化财政支农预算的强制保障,避免无钱做事、等钱做事、事后无钱。

  2、分类设立支农专项资金。

  区财政拟实施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清理整合专项预算项目,梳理界定资金使用方向,分类设立四大支农专项资金,切实做到财政支农分类保障、统筹投入。

  (1)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效能、创建农业品牌、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及主导支柱农业产业巩固提升、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成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完善两个方面。重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粮经复合功能区建设,农业要素流动聚集、农业规模集约生产,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重点保障水稻、蔬菜、蔺草、水果、生猪,肉鸡、肉兔、水产,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

  (2)设立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农村水土流失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公共服务维修维持、管护保护两个方面。重点保障农村小集镇、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中小河流域等;重点保障村组道路、场镇街道,水库堰塘、沟渠桥梁,活动阵地、环卫设施,安全饮水、信息网络,文化娱乐、适龄教育,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

  (3)设立农业补贴补偿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农业融资贷款费息、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农业灾害损失、农业试验损失、农业担保损失补偿等方面。重点保障农村贫困户、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4)设立推进农村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推进农村改革专项工作运行经费等方面。重点保障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工作、农村发展要素流动工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财政支农项目民用民管试点工作等。

  3、广泛实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

  区财政拟合理调整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方式,进一步扩大财政补助补贴在区级财政支农投入中的占比,实现财政支农投入多元化,更大程度地激发农村活力。除广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大型公用事业和具有开发性战略性特点的大型长期基本建设项目外,广泛实行定事、定额、定对象、定期间现金补助补贴。把财政奖励政策与补助补贴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农业业主、农业产业化企业、社会涉农投入者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奖补对象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梳理归并区级现有财政支农奖励和补助补贴政策,统一政策口径,协调奖励和补助补贴标准,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能。

  4、积极倡导先建后补、边建边补。

  区财政拟完善我区以民办公助方式实施财政支农项目的意见,更加灵活地大力推行财政支农项目民办公助,充分体现财政政策引导、涉农业主能动精神。进一步简政放权,还权于民、让权于民。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规范支农项目实施和支农资金管理。积极倡导定项定补、不建不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验收兑现、财政直补。把财政支农导向与涉农业主意愿很好结合起来,使支农投入更符合农村实际需求,让涉农业主自己把想办的事情办好。

  5、深度整合涉农资金投入。

  区财政拟在条件成熟时撤销目前分别设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农专项资金专户,由区财政归并设立统一的财政支农资金大专户。各级各渠道安排的所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实行区财政统筹调度和区国库集中支付。健全完善涉农资金整合运行机制,严格执行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深度整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涉农资金。盘活农业财政存量资金,统筹结余资金和超限接转资金,充分实现收入统一集中,支出统筹安排。坚持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涉农资金深度整合目标,充分实现整合围绕规划搞,资金按照整合用。

  6、着力搞好财政支农绩效评价。

  区财政拟健全完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开展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动态跟踪监管,切实解决项目重建设轻管理和资金重投入轻问效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区级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财政支农支出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支农预算、支农投向、支农方式与支农绩效挂钩,评价结果作为编制预算、确定投向、调整方式、选择项目、安排资金重要依据,不断优化区级财政支农支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