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建平安崇礼为目标,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等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崇礼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作为东坡区“东大门”和“两城一区”建设主战场,该镇通过打造标准化、实战化、智能化的综治中心枢纽平台,推动平安建设质效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全镇连续三年实现“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零发生,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区前列。
高位统筹:构建“一体化”指挥体系
崇礼镇党委政府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级预警和“六联”工作机制。通过制定综治中心职能职责、平安稳定形势月例会制度,明确功能定位、建设标准、运行流程,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大脑”。
“我们坚持把综治中心建设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每月专题研究社会治理难题,每季度开展平安建设形势分析。”崇礼镇党委书记介绍,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书+督导清单”双考核机制,将综治中心运行效能与干部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三年来累计调整工作不力网格员5人次,约谈村社负责人3人次。
在阵地建设方面,投入60余万元对原综治中心进行标准化改造,按照“四区八室”标准设置群众接待区、矛盾纠纷调处区、指挥调度区、心理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网格管理等7个部门力量集中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型”治理中枢
走进崇礼镇综治中心指挥大厅,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社会治理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重点区域高清画面即刻呈现,网格员巡查轨迹一目了然。“我们构建了‘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网格巡查’三位一体的智能防控体系。就在这三月份的时候,我们凌晨接到群众报案称电瓶车失窃,我们当即利用雪亮工程锁定失窃时间及地点,联合派出所迅速将涉案人员带回,并追回失窃车辆。”综治中心主任指着屏幕介绍,全镇已建成“雪亮工程”监控点位103个、“慧眼工程”292路,重点区域覆盖率100%,并与公安天网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依托智能化平台,崇礼镇创新开发“鹰眼”,通过热力图分析、人流密度监测等功能,精准调度网格力量,实现重点人员管控“零遗漏”。
机制创新:完善“全周期”治理链条
崇礼镇创新建立“三级网格+两支队伍”工作体系,将全镇71.04平方公里划分为 26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6名,制定网格服务清单8类16项。推行“早碰头、日巡查、周会商、月考评”工作制度,三年来网格员累计上报隐患信息192条,协助化解矛盾210余起。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构建“分级诊疗”机制:简单纠纷由网格员现场处置,复杂问题流转至村社调解室,重大矛盾由综治中心组织专业力量攻坚。
“我们给每个调解案件建立电子档案,实行‘一案一策’动态管理。”综治中心主任展示着矛盾纠纷化解台账,系统显示近三年调解成功率从94%提升至99%,重复信访量下降82%。“2022年光华社区四组征地拆迁,张某友和张某元两兄弟关于母亲郭某某赡养问题以及拆迁款分配产生分歧,多次到综治中心办进行协调。本着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原则,我们找到两兄弟多次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协议,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多元共治:激发“共同体”治理活力
每晚,崇礼镇的“平安夜巡”已成风景。由民警带队的5人志愿巡逻队,身着荧光马甲穿梭在背街小巷。“这支队伍可不简单,有党员、退休教师、商铺老板,还有快递小哥。他们都是崇礼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综治中心主任说,今年已协助处置安全隐患15起。
在特殊人群服务方面,综治中心联合“泽华爱心协会”建立“1+3”帮扶机制,为595户特殊家庭配备专职网格员、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通过定期走访、节日慰问、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23名刑释人员成功就业,未成年人犯罪率连续五年保持为零。
文化浸润工程同样成效显著。“崇礼好儿女”“最美儿媳”评选活动已举办五届,道德模范宣讲团开展巡讲5场,化解婆媳矛盾15起。